
Rhythms Monthly 經典
No.321_Apr-25優惠 訂閱12期加贈2期;***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1998年經典雜誌創刊,以人文關懷為經、自然保育為緯;針對生態、歷史、地理,及人文議題做深入探討的中文月刊。是國內少數有能力自製大型專題,並派員遠赴世界各地採訪拍攝的雜誌。 秉著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的理念,堅持辦雜誌的初心,把知性、感性、理性與靈性一起熔鑄而成,並傳達大愛、感恩、關懷、尊重、真誠與美善。 透過您的支持「經典」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台灣、認識世界、認識宇宙、認識心靈深處的自己,開創精彩人生旅程。Through top-quality pictures and vivid, impressive articles, Rhythms Monthly, which made its first appearance in 1998, has turned out to be the most indexed periodicals in Taiwan. *貼心提醒:因數位技術變遷,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請選購2010年(含)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
編者的話
一位講究品質的高山茶農,有一季請來了一批採茶工,供吃、供住、好生招待,然而,不久之後卻發現,採茶工為了求量,採摘標準遠超過要求的「一心二葉」,甚至採到「一心四、五葉」,好聲好氣地提醒,卻也屢勸不聽。高山上採工調度不易,茶農只能日日焦急,暫且按捺下心中的一把怒火,每天收工後自行默默加班,篩掉過長的枝條。 終於,捱到茶季最後一天的最後一餐,茶農特地親自下廚,端上了一鍋「茶梗蛋花湯」——將這幾天多採的部分全「還」給了茶工。看到眼前的特製湯品,茶工們個個面面相覷,心中自然不是滋味。據說,此批採茶工之後再也沒有上過這座茶園採茶。 又到了四月春天的採茶旺季,分享一段採訪時入袋的真實小故事,也是台灣茶農缺工的無奈寫照。對比這一期【有農乃大】〈手機種田 AI助攻——智慧農業正起飛〉特約撰述蔡佳珊報導以科技、大數據、物聯網的人工智慧,應用在農業灌溉、施肥、噴灑農藥、採收,或可提供今日農業缺工、農村人口老化等困境的一帖解方。 【建築台灣】〈從隱沒到重生——那些被遺忘的城市故事〉這一期《經典》撰述鄭勝奕報導的是彰化的地方建築,除了老屋本身,也慢慢梳理背後的歷史脈絡,「老屋活化的重點在於它的內在,房子只是載體,重要的是裡面的人和故事。」他除了從老建築立軒閣中挖掘出一位被消失的漢文學家,也在八卦山上看似不起眼的台鐵舊宿舍群裡,找到老屋美學及溫暖人情。 馬來西亞籍的《經典》攝影鄭映航這一次臨危受命回到家鄉報導〈從斷絕到連結——孕育生命的庇護所〉,她坦言雖然身為沙巴人,但是對於偏遠的比打士卻與外國人一樣陌生,透過這次採訪她得以不一樣的眼睛審視家鄉。 世界上的善惡恆常在拔河,當慈濟志工為偏鄉孕婦打造一處安心待產的中途之家,減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地球的另一端則烽火不斷。本期的封面故事【深入現場】〈自由了然後呢?——敘利亞改朝換代後的難題〉,多次與《經典》合作的資深記者Sergio Ramazzotti在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垮台的當下,進入了狂喜混亂的大馬士革。國際形勢詭譎多變,半個世紀的極權統治之下,俄烏交戰的動亂竟連動到敘利亞進入新局面的契機,然而,當人民終於獲得了自由,後續要迎接的挑戰卻依舊險峻。…
採訪線上
那個看似最遙遠的距離 彰化市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逐漸消失,城市的歷史風貌也隨之淡去。每一次的採訪與田野調查,何嘗不是一場尋找真理與建構故事的旅程? 對《經典》撰述鄭勝奕(圖左)而言,這次的機緣來自學妹白佳琳的推薦,來到了立軒閣文化廚苑這家餐廳。在主廚洪英豪與店長林雅如夫婦的介紹下,意外發現,這裡竟是漢詩人吳德功的故居。 這位曾經享譽彰化的傳奇文學家,如今在學界之外,卻鮮有人知。為了更深入了解吳德功,鄭勝奕在昔日恩師廖振富教授的提點下,翻閱大量資料,才逐漸對吳德功的生平與影響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他來說,這次的採訪,不只是記錄了一家餐廳的故事,而是找回了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文學記憶與歷史。 未來,或許還有更多像這樣的故事,隱藏在城市的角落,等待著被發掘。 未曾見過的故鄉風景 《經典》攝影鄭映航(前排左一)臨時加入紀錄片團隊,前往沙巴拍攝部落產婦待產的故事。鄭映航身為沙巴人,這趟旅程像是重新探索自己未曾看見的故鄉角落。還沒登機,製片人便收到消息——寶寶似乎迫不及待地來到這個世界,受訪產婦提前生了!於是原訂計畫需重新調整,志工們帶著團隊啟程,前往更偏遠的詹文安離島,展開「尋婦之旅」。 團隊坐在皮卡車後廂,同行夥伴望向窗外默默苦笑:「沙巴是不是只有印度甩餅、泡麵、爛泥路和油棕?」這番話讓鄭映航忍不住笑了。這確實是團隊一路上的真實景象——漫長的爛泥路、望不到盡頭的棕櫚園。 沙巴慈濟志工頗為年長,看著他們毫無怨言與團隊共同奔波,心裡除了敬佩,也帶著一絲心疼。李師兄開著麵包車「大白牛」,載著團隊踏遍關鍵角落,他堅定地說:「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句話深深記在鄭映航心中——在對的路上,無論多遙遠,都值得。…
讀者來函
如果我們有長足的進步 都是因為 有您的祝福與關懷 願將您此番誠摯的話 與所有經典的朋友共同分享 ●放慢是為了腳下的珍寶 好幾年來,每次經過台北南海路植物園門口,都要抱怨一下北捷施工單位的效率低落 ,「一條捷運搞了這麼多年還在搞!」這裡必須說非常抱歉,讀了三一七期的〈植物園遺址〉,才知道工程進度這麼慢是因為那裡正在進行重要的考古發掘。 原來台北植物園的地下有從四千五百年前到日治時代持續累積的文物。尤其數千年前的史前玉器與石器製作複雜精美,出土之遠古稻種也呈現古農業的社會型態。這些發現可與台北盆地及更早古台北湖周邊的古文化銜接上,也呼應先前《經典》對卑南文化的報導,證明台灣的史前文明久遠且多元。 感謝台大、中研院研究團隊的考古工作及《經典》雜誌的詳盡報導,再一次顛覆了台灣歷史很短的刻板印象,也更正了小民對捷運施工單位的不公平責難。 (台中.徐沺) ●照護地球的無名英雄 自己身為蹲點與陪伴部落的社區工作者,透過美玲姊的書寫,讓我們的工作現場一一展現,讓我們在這份工作上被鼓舞,也讓我們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被彰顯,更讓國人透過溫暖與動人的文字與照片,認識何謂綠領(Green Collar)工作者。非常感謝美玲姊與《經典》雜誌,讓非主流但又很重要的綠領工作可以被國人看見。 (屏東.吳儷嬅) ●用生命換生命的故事 看完《經典》第三二○期〈生之喜 產之危〉,覺得難過與遺憾,沒想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許多婦女為了生產備受折磨,甚至連不想生都沒辦法,因為要施打避孕藥都還得要丈夫同意,這點最令我震驚。同時,對於那些為了救助產婦不畏艱難深入各地的人深感佩服。 (中壢.吳倩容) 更正啟事 《經典》三二○ 期第六十一頁,左邊第三行「全世界只有兩群蝴蝶有遷徒的習性,一是南美帝王蝶」應為「北美」。 請讓《經典》聽見您的聲音 謝謝您成為我們數萬讀者中的一名,對於《經典》,您的迴響是獨特而唯一的,我們亟待聽見這樣獨特的聲音,謝謝您讓《經典》所邁開的每一步,都有您的參與共榮。 備註:來稿請在三百字以內,並附上真實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 郵寄地址:台北市112北投區立德路8號7樓 經典雜誌 傳真:(02)2898-9994 E-mail: rhythms@daaitv.com 因篇幅有限,本刊保留刪節權,來稿恕不退件,一經採用,致贈精美贈品…
行善付出,造就菩薩世界
近幾年來,心經常在不安穩中,每當看見世間無常,大地有災,我的心地彷彿也跟著受了傷。四大不調所帶來的災難,不只出現在遙遠的國際間,也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所幸哪裡有災,哪裡有苦,總是有人間菩薩迅速地應眾生之苦而付出。 就如去年四月花蓮發生強震,震後不久,有許多慈濟志工從各地回到靜思精舍,看看我們的家哪裡受損、哪裡要修,用心「顧家」,而他們關懷受災鄉親也是一樣投入。有些老舊的房屋在震災中受損,住得不安穩,於是志工依照縣政府提供的戶別,走入鄉親的家中,幫助長輩將翻倒的家具歸位,自備工具修補牆面的裂縫。有些志工是夫妻同行,男眾投入粗重的搬運、修繕工作,女眾則安撫老弱婦孺。 受災鄉親與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並不相識,有人熱情相待,以熱茶、冷飲表達感恩,也有人不領情。無論如何,聽聞災難,心有同感,人間菩薩就是自動走近,幫助有需要的人,把好事做好;若能與受助者結好緣,就把握因緣,感恩對方給予我們付出的機會,做得很歡喜。 今年一月下旬,嘉義、台南發生的地震,雖然慶幸多數人都平安,不過地震威力之大,許多建築都倒塌、出現裂痕。那時接近農曆過年,要找到工人很不容易,看見鄉親無力自行修繕,我很不捨受災鄉親在寒冷的天氣中無處安居,人心惶惶,此時就有志工願意先放下私事,自告奮勇投入助人的行列。 全台有修繕專業與救災經驗的志工團隊雲集台南,安住在曾文青年活動中心,衣食住行都被當地志工照顧得很好。團隊則把握時間趕工,哪怕僅僅提前一天、一小時完成,也要讓鄉親儘早回歸安穩的生活。常對慈濟人說要「多用心」,這分「多用心」如何感受得到?就在此時。相信修繕團隊的用心,已經讓受災鄉親感受到幫助,感受到溫暖。 李登輝先生曾問我,一般社會大眾都稱這些不請自來,主動投入的人為「義工」,為什麼我稱他們為「志工」?我回答:義工是短暫的義務幫助,志工則是發心立願,無所求的付出。而慈濟志工更是發揮了人人本具的佛性,在付出的過程中學菩薩道、體會菩薩道,因此我稱他們為「人間菩薩」。 感恩人間菩薩只要起一念心,就發揮力量救人、救心、安心、安家,將好事一件一件完成。當人間的善與愛增長,惡念惡業相對降低,就有了消弭災難的福氣;期盼更多人投入人間菩薩的行列,感人的故事愈來愈多,所見的景象都是祥和,世間就會是菩薩世界。…
「倚天劍、屠龍術」就在你身邊
《莊子.列禦寇》用二十五個字,說了一個意義深遠的寓言故事。原文是:「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白話文是說:朱泙漫在支離益那裡學習屠龍的技術,為了學好這項技術,他把價值千金的家產都耗費光了。 經過三年時間,屠龍術終於學成了,然而,天下找不到「龍」可以讓他一展長才,施展屠龍奇術。 「龍」,在古代只是一種抽象的存在,一種能「騰雲駕霧,凌飛九天,掌管風雨」的神話動物。經過漫長時間的口耳相傳,又成為帝王尊貴的圖騰。於是就有「龍袍加身」一詞,隱喻「受命於天」,是「真命天子」。 其實,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人見過傳說中的龍,更沒確切證據證明「龍」的存在。但為什麼還是有人言之鑿鑿?想必有兩種可能:一、穿鑿附會,誤把自然界風雲變色的雷電當成「飛龍在天」,成為祭祀崇拜的對象。二、道聽塗說、人云亦云,大家把假的說成真的、虛的說成實的,代代相傳,日子久了假的就變成真的,虛的就變成實的,產生了「眾口鑠金」的效應。 既然天下無龍,那又何來屠龍術?反過來說,既然天下有「屠龍術」,那一定會是有龍。如果真這麼想,就像寓言故事中的朱泙漫掉入支離益預設的「思辨謬誤陷阱」,給善於虛構故事的人,有行使詐騙的可乘之機。 虛構一個「似是而非,似實卻假,似有卻無」的騙術其實很簡單,精心設計,用點心機,「請君入甕」原來也不難。否則,為什麼行之多年的騙術,還能屢試不爽。就像武俠小說中虛構了一個「倚天劍、屠龍術」,就能讓江湖掀起腥風血雨,風波不斷。 俗話說,有騙子,就有傻子。但傻子不一定是愚昧無知,而是不假深思。有的是利令智昏;有的是憨厚天真;有的是輕忽求證;有的是意亂迷真;有的是人云亦云;有的是驚嚇恍神;有的是選擇輕信。不論如何,他們大都是尋常百姓,平凡老實人。 哈拉瑞(Harare)在《連結》一書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想在大批人類當中建立秩序,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去講述宇宙的真相真理。真相真理通常解決不了政治歧異,也無法激勵人民,成就共同目標。真正能將人類網路維繫在一起的,往往是虛構的故事。」 虛構的故事,比起真理真相,天生就有兩個優勢。第一個優勢是:虛構的故事要多簡單,就可以多簡單。但是真理真相很複雜,從來不單純。 以「國家」的真理真相為例,說國家是一種存在於主體間的現實,只存在於集體的想像之中。這種概念並不容易被民眾理解。但聽政治人物演講,民眾更容易相信這個國家過去有多麼偉大,現在還會再次偉大;這個民族過去有多麼輝煌,現在還會再次復興輝煌;這個族群過去是上帝的選民,現在還會是天選之人,賦予了某些特殊的任務。這套簡單的故事,讓人民深信不疑,比起真理真相,更會讓人民興奮得多。 第二個優勢是:真相常常令人痛苦不安,如果想要討人喜歡,就不要大談令人痛苦和不安的真相,而是忽略那些叫人不安的事實,不斷為虛構的願景擦脂抹粉,會更容易引人入勝,得到人民擁戴,權力就能輕易在握。 所以哈拉瑞說:「如果是要追求科學進步,就必須毫不妥協、堅持真理真相,這也是一種讓人欽佩的靈性追求。但講到政治,堅持真理真相,絕非致勝之道。」 哈拉瑞的意思很清楚:科學追求的是真理真相,對虛構絕對不妥協;而政治是追求權位,真理真相不是致勝之道,虛構的故事和粉飾的宣傳才是。所以有人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 或許這樣說有點不公平,因為從古到今,真心「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政治家不少,但遺憾的是,結黨營私,滿口謊言的政客多得如過江之魚。更可怕的是,這些荒腔走板,誇誇其談的荒唐計謀,卻往往能夠得逞。 在電訊網路無所不在的今天,各種「詐術」無所不在,行騙手法日新月異,讓人防不勝防。 根據內政部與警政署公佈的資料顯示,台灣每天詐騙錢財損失金額高達數億。以二○二四年九月三日為例,當天被詐騙的錢財損失就高達五億多元,二○二四年全台百姓被詐騙的財損突破了千億元。 權之所爭,名之所圖,利之所在,自古以來,騙術一直沒有消失過。商場如此,戰場如此,政壇亦復如此。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兵法」就是用兵打仗的方法,終極目標就是求勝。「騙法」就是詐騙的方法,目標是得逞。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人類的思慮顯得相對脆弱。電訊網路帶來連結的方便,也帶來詐騙的災難。 AI(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了,仿真的能力更強了,處處可以「以假亂真」,時刻都是「詭道陷阱」。想不受人惑,必須修練自我思辨的能力。 金庸《倚天屠龍記》中說:「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是虛構的小說,可以入迷,但不能盡信。沒有武林至尊,何來寶刀屠龍;不與爭鋒,倚天何用!不貪、不忮、不求,不憂、不懼、不惑,騙術何有於我哉!…
一位可敬的水電師傅給我們的啟示
幾星期前的週末,我家廚房的排水道發生問題,趕緊透過社區辦公室聯絡一位水電師傅前來「勘災」。他在電話中告訴我,他會先來查看,再決定什麼時間可以安排師傅前來修理。 我以為在這之前,我還可以先調小水龍頭的水量,將碗盤洗好再說。想不到,我只洗了幾個盤子,廚房的地板就開始淹水,我與內人不得不捲起袖子、褲管,開始抹地板,十分狼狽。 幾個鐘頭之後,這位水電師傅依約出現,一看事態的嚴重,立即展現出人飢已飢的精神,當場決定留下來提供「急救」。不過他初步估計,這可能需要六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才能做好,不知我們是否可以配合。聽到這句話,我們真有說不出的感激。 之後他就到臨時停在地下室的工程車拿需要的工具器材,幾分鐘後,帶來一些工具。我們很想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所以就跟著他走。他雖然很有把握這是下水道堵住,但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堵住的地方以及原因,然後再將年久失修的管道換新,應該就可解決。 之後他就到臨時停在地下室的工程車拿需要的工具器材,幾分鐘後,帶來一些工具。我們很想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所以就跟著他走。他雖然很有把握這是下水道堵住,但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堵住的地方以及原因,然後再將年久失修的管道換新,應該就可解決。 來引起樓下的住戶天花板滴水,還花了一些賠償費。 我立刻打了電話給樓下的鄰居,但沒有人接,接著他就告訴我,他會非常小心,相信不會有我們以前發生的類似問題。不久他就拿了一條很長的紅棕色管線,一端接上馬達,一端握在他手上慢慢轉動,管子逐漸推入,逐步吸出一些黏稠的液體。 這位水電師傅看我們夫婦對他的工作有興趣,也十分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很熟練地一手轉動那紅色的小管子,一邊就與我們分享他從事這工作多年來的一些經歷,也細說自己當年做徒弟跟隨師傅學這行業時的心得。 他說,過去這種職業的師傅帶徒弟大部分都是用「暴力」教學,很有效率地讓學徒從錯誤中得到痛苦教訓,進而磨練出工夫。他說,當年就是經過各種「虐待」才練出這一身工夫,而大部分的同行也都以為只有這樣教,才能讓弟子學到好工夫,他相信他的同行到現在應該還是用這種方式教學徒。但他自己從來都不曾聲色俱厲地對待學徒,更不用說使用暴力。他說他從來不曾打過學徒或自己的小孩,他的職業雖然是粗工,但不一定是粗暴的人。 突然間他好奇地問我們是做哪一種行業,當他知道我們夫妻都是醫師時,他很客氣地說,我們對他那麼客氣,他真的沒有想到我們會是醫師。言下之意,他心目中的醫師大概都是盛氣凌人的樣子。 接著他好奇地問我:「你們在醫學院的時候,老師怎麼教你們?我知道你們都是很聰明的人才能做醫生,但你們的老師在你們做錯時,會用什麼態度教你們如何做對的事?」 這是我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問這種問題,我與內人對看一眼,不覺莞爾。我們在醫學院時,相差兩屆,而我因為當兵一年,所以我們在同一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只相差一年而已。這期間我們都見識過彼此犯錯,所以被他一問,不覺想起年輕時我們曾經出糗的往事。我說我們都被老師或早我們幾屆的「學長」指責或大罵過,但如他所說的「拳打」、「腳踢」是絕對沒有過。 他好奇地問我們是哪個醫學院畢業的,而一聽說我們的醫學院,他就更有興趣,想知道我們在這種「最難考進去的醫學院」是怎麼被教的。 我們與他直說,國內或國外醫學院或醫院,都有「嚴師」,也有「慈父」,但用打罵來教醫學,在這年代已經愈來愈少了,因為在學醫的路上,看到做錯的後果引起的「自責」、「罪惡感」,比別人的指責更有效。 接著他與我們分享他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滿意,每次在自己解決了顧客們頭痛萬分的難題時,看到對方滿意感激的表情,就非常高興,但他也可以了解他的兩個兒子不想走與他同樣的路,因為水電師傅的工作實在太辛苦了。 現在孩子都已經從大學、技術學院畢業,是高科技工程師。他說,他與太太兩人都是篤信佛教,「我與我家師姊都非常感恩,我們全家都很快樂幸福」,看他講這話時的表情,我們非常替他高興。 我們也告訴他,我們也有兩個兒子在美國長大,從小只知道他們不想與我們一樣,因為做醫生的「生活品質太差」。我們決定回來台灣時,他們都還在大學念書,現在都在美國就業,老大是電腦科學家,在企業界服務,老二當中學校長,人各有志,各得其所。 離開前,我深知他已精疲力盡、飢腸轆轆,但還是誠懇地解釋哪些部位他換了新的材料,一共花了快六小時,而所開出的工錢與材料費也都十分合理。他說他非常感恩有機會聽我們兩位醫師與他交換心得,而我與內人也第一次碰到一位這麼熱心助人,而且一見如故,讓我了解到不同業者的「敬業之樂」。 臨別之前,我忍不住問他今年幾歲,想不到他再幾個月就七十歲,看他身手矯健、體力充沛、談笑風生的模樣,這應該是他由工作中得到快樂滿足的結果吧。當他知道我已經滿八十一歲而仍在職場服務,也回敬我一句,「你一定很喜歡你所做的工作吧!」 我想行醫的人應該放下身段,也許會更快樂。就像這位水電師傅一樣,從被他幫忙的人得到的感激中找到「成就感」,醫者不也是由感激的病人、家屬中感受到「成就感」而樂此不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