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siness Next 數位時代
No.364_Apr-25***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數位時代》紙本雜誌將全新改版,在新舊典範快速交替的關鍵時刻,《數位時代》做為一個知識平台,即時追蹤創新動能、捕捉創意價值、尋訪創業英雄、追問成功品牌know-how。希望用網站online線上雜誌,讓您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更快速掌握外界環境的變動,透過offline線下雜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輕鬆掌握更完整的趨勢觀點與深度報導。 數位時代電子雜誌將從2024年2月開始,從現有的月刊改為雙月刊發行。 *貼心提醒:因數位技術變遷,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請選購2010年(含)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
對齊AI
在 研發AI 的過程,從建立模型到開發工具,都有多項需要調校的工作,以提高回答正確率,並符合社會規範,而後者稱為「AI 對齊」(AIAlignment)。 根據ChatGPT 的解釋,「AI 對齊是指確保AI 發展符合人類價值觀、倫理與社會利益;當生成式AI、自治系統與超級智慧成為可能,如何避免AI脫離控制,甚至違反人類利益,是重要課題。」 AI 對齊是把關安全。當有人問AI 如何製造毒品和槍枝,或如何騙取別人財物這類問題時,不管是違法或違背善良風俗,AI 要能分辨出來並拒答。 前年11 月,OpenAI 董事會突然開除執行長的宮鬥事件,據傳就是內部對未完成安全把關就推出新版服務有不同意見所致。 當全世界研究者費心將AI 對齊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同時,雨後春筍出現的各種語言模型和工具,則讓使用者目不暇給,努力「對齊AI」(Align withAI),跟上迭代腳步。學會下提示詞只是基本款。在AI 發展的先後4 個階段: 「感知式」、「生成式」、「代理式」和「實體式」(Physical,自駕車和機器人),我們正經歷第2 階段進到第3 階段,節奏愈來愈快。 AI 對齊和對齊AI,如同數位孿生般虛實並存,互相向對方靠攏,不會停止。 AI 對齊的是行之有年的社會規範,屬於專家的工作;對齊AI 則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技術和應用,屬於整個社會的功課,難度更大。 我們試著讓這項難度類似站在月台,看著高速行駛過的列車上人物臉孔能被辨識這件事變得可行。本期封面故事是74 頁的大型製作,以「語言模型」、「晶片」、「數據準備」、「搜尋」和「應用」5 個類別,先蒐集全球431 家公司,經內部多次討論挑選出100 家最具類別代表性的,進行介紹分析,並連絡到其中5 家做越洋專訪。 這是一次盤點,而不是排行,目的是幫讀者做功課,而不是為廠商分高下。同場加映的還有台灣AI 50,採用相同的工作方法挑選製作。謝謝同事James 和特約Aaron 協助資料蒐集,主編君毅和採編玲臻的企畫採寫,和編輯部同事的協力。 除了雜誌報導,數位時代在第2 季跨部門共同製作的這項「AI IN ACTION」年度專案中,後續還有主題影片、直播論壇和未來商務展這3 個部分,分別在4、5、6 這3 個月推出。 對齊AI,同步趨勢,就從現在。…
築間發爐6 年狂飆50 億營收
「衝 組」可能是餐飲業內人士評價築間最常聽到的形容詞。原因無他,攤開2024 年國內上市櫃餐飲集團營收排行,在營收超過新台幣50 億元的陣容中,築間可說是資歷最淺的一員。 相較營收規模接近的瓦城、漢來美食以及安心食品(摩斯漢堡),至少都有20 年以上的歷史,2018年集團化開放加盟、2020 年才正式成立的築間,4 年內營收翻倍、開出近10 個自創品牌,還在去年迅速插旗香港、日本兩地市場。 這樣的衝勁,來自40 多歲董座所領軍的年輕團隊。「慢,是我最受不了的。」築間董事長林楷傑笑著說道,在他手下的築間,從2010年一間在基隆的獨立小火鍋店,迅速發展成如今總店數近200 家的火鍋和燒肉王國。集團旗下10 個品牌,只要跟火鍋、燒肉沾上邊的,各種菜式、價位帶幾乎無所不包。 「市場變化太快,沒有任何一個業者敢保證新品牌一定成功,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嘗試。」林楷傑形容,開新品牌就像買彩券,「你買了20 張,可能只中1、2張。」但如果不買,連機會都沒有。 因此,築間選擇用速度來增加勝算,快速推出新品牌、測試市場,才能在消費者口味變化之前搶得先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築間總是行動迅速,過去2 年內就相繼推出韓式品牌「朴庶」,如今已成為集團內單店營收破千萬元的新生力軍。 特許加盟+獵地策略奏效 面對市場風險,這位看來愛衝鋒陷陣的董座,卻比外人更懂紮穩馬步的重要。築間雖然新品牌、新門市開得多又快,不過2018 年開放加盟以來,卻少有店面真正熄燈。 「大部分加盟店,頂多換新品牌經營,真正收攤的店鋪5 根手指數得出來。」林楷傑指出,築間之所以能快速站穩業界的其中一隻腳,便是從開放加盟Day1 就堅持的「特許加盟」模式。 比起一般加盟總部,只賣原物料給加盟主賺取銷貨收入,特許加盟是從設備到技術都由總部輸出,加盟主主要負責現場營運。開吧餐飲顧問創辦人魏昭寧分析,特許加盟的好處是,比起開直營店,展店速度更快,且門市營業額會直接認列集團營收,版圖成長更快。然而,餐飲業者較少採用這種模式,關鍵就在於「總部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與培育心力。」魏昭寧說。 對此,林楷傑解釋,特許加盟確實能穩定掌握品質,相對的,總部投入也得更深。不只是設備與技術,從人才培訓到採購等大小事,總部幾乎是手把手指導加盟主,確保門市營運穩定後才能放心放手。 對加盟主而言,特許加盟雖然初始加盟金比一般加盟高出不少,但也因為通常會約定日後的保證毛利額,加盟主較不擔心成本回收問題。然而由於設備、培訓資源都得由總部提供,魏昭寧指出,特許加盟也考驗總部資金充裕與否。而這正是林楷傑蹲穩馬步的另一隻腳:厚實集團資產。 攤開築間財報,截至2024 年底,集團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等資產已突破20 億元,不動產規模近逼營收4 倍以上的王品。林楷傑買地不限於倉儲廠房,前年砸逾2 億元買下台中7 期精華地段的200 坪土地開店,也在7 期指標商辦,買下10 多戶打通作為新總部。 被問到為什麼獵地不手軟?窮怕了,是林楷傑不假思索的回答。他指出,餐飲業是現金流吃緊的行業,尤其遇到新品牌展店不順,沒有一些不動產做背書保證,往往不會有銀行願意伸援手。過去被錢追著跑的經驗,讓林楷傑在近年公司營運資金一有餘裕,就會陸續加碼投入不動產買賣。 由於不動產在財務操作上周轉性與靈活度較差,可能讓築間的本益比相較輕資產的餐飲同業矮上一截。「抗風險的能力更重要。」林楷傑坦言,光靠目前的品牌規模、餐廳獲利能力,若遭逢下個疫情,集團不見得捱得過。「但有了這些不動產作靠山,我敢說築間一定是能撐到最後的餐飲業者。」 董事長 林楷傑 興櫃 / 上櫃 2023 年12 月/預計2025 年第2 季上櫃 實收資本額 新台幣4.5 億元 主要業務 餐飲連鎖業、食品業務 成績 2024 年營收57.8億元2023年營收57.6 億元2022 年營收43.4 億元 火鍋「涮」香7成獲利!築間旗下品牌超有料 資料來源:築間餐飲集團…
OpenAI穩坐AI一哥 營收望攀116億美元
❶ OpenAI 付費會員翻倍!軟銀將斥400 億美元押寶 儘管中國AI新創DeepSeek的現身,引發外界對AI公司是否該繼續砸重金研發新模型的討論,仍不掩OpenAI快速成長之勢。OpenAI預計2025年營收將上看116億美元,自2024年37億美元成長2倍以上。對於這個說法,OpenAI財務長莎拉.佛萊爾(Sarah Friar)聲稱, 達到這個數字是「絕對有機會的」,OpenAI在2023時年收入約10億美元,並成功在隔年繳出2倍以上的成長幅度。雖然營收成長迅速,目前OpenAI仍虧損嚴重,該公司估計2024年虧損約為50億美元。 與此同時,OpenAI營運長布萊德.萊特卡普(Brad Lightcap)也向外界透露,其周活躍用戶數在2025年2月達到4億,較2024年12月公布的3億成長33%。尤其付費商業用戶數突破了200萬,更是較2024年9月公布的數字成長1倍以上。 萊特卡普還透露,來自開發者的流量在過去6個月裡增加1倍之多,若特定到o3推理模型則增加了5倍。他聲稱消費者業務的成長相對較快,而企業業務還在發展階段,但相信未來AI工具將如同雲端服務般,成為企業營運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OpenAI公布這些數字時,恰好處於和軟銀談判投資的關鍵時刻。軟銀計畫向OpenAI和星際之門投資400億美元,並傳出為此舉債160億美元。 資料來源:Bay Area Times ❷ AI 編碼神器Cursor 竄紅,新創Anysphere 估值衝百億美元 AI程式工具Cursor開發商Anysphere只花了短短不到2 年,就實現年度經常性收入(ARR) 從100萬美元成長至1 億美元的壯舉,打破資安新創Wiz 在2022年締造的18個月紀錄。2025年3 月,Anysphere 傳出正在募集新一輪資金,其估值從年初的25億美元一舉攀升至100億美元。 Anysphere 由4 位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在2022年創立, 其產品Cursor能利用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的大型語言模型為用戶提供撰寫程式時的AI 輔助,成功獲得大量開發人員採用。Cursor 主要功能在於協助工程師編輯、自動化生成程式碼,還能用來重構、除錯及優化程式碼,進而提升生產力。 另外,Cursor的成功一部分可歸功於免費加值的商業模式,透過每月有限的生成次數吸引大量用戶體驗,再轉化為付費用戶,截至目前,Cursor的付費個人用戶數已達36萬人。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執行長布萊恩.阿姆斯壯(Brian Armstrong)也曾表示,公司裡所有工程師幾乎都有使用Cursor的經驗。 資料來源:Sacra ❸ 亞馬遜單季營收首超沃爾瑪,AWS 、廣告業務成長最猛 資料來源:亞馬遜、沃爾瑪財報 亞馬遜公布的2024 年第4 季財報中營收達到1,878 億美元,超越零售龍頭沃爾瑪的同期營收。沃爾瑪從2012 年超越石油巨埃克森美孚後,一直保有最高季度營收的零售商寶座,然而,2024年第4 季其營收為1,806 億美元,首次低於亞馬遜的表現。 雖然亞馬遜季度營收表現一度超越沃爾瑪,從全年度來看的話仍然是沃爾瑪領先,沃爾瑪2025 財年(截至2025 年1 月底)營收為6,810 億美元,而亞馬遜2024全年營收則為6,380 億美元。不過兩者間差距可能在下個年度縮小,數據公司FactSet 估計,沃爾瑪2026 財年營收約為7,087 億美元,而亞馬遜2025 全年營收則為7,008 億美元,相差不到80億美元。 亞馬遜能迎頭趕上沃爾瑪,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擁有更多元的業務,包括雲端、廣告及賣家服務等業務,而不單單在零售領域耕耘。好比說,亞馬遜雲端業務AWS 在這季營收為288 億美元,雖然僅占整體營收的15%左右,卻有著高達19%的增幅,遠高於平均10%的水準。亞馬遜廣告業務營收也接近173 億美元,繳出成長18%的成績。…
用AI說出一口好話
我每年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就是參與我的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高中生面試評選。這些學生不僅學業表現出色,還積極參與體育、藝術創作或數理競賽。然而,我發現並非所有人都熟悉美國面試後的禮儀──寫一封感謝信。 無論是大學面試或是求職面試,寫一封感謝信不僅能向面試官表達感謝,還能強化討論過的重點,並表達對機會的興趣。在AI 工具普及的時代,書寫這類訊息變得更容易,但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意識到這種良好習慣的價值。 許多成功的銷售員、房地產經紀人都會記錄客戶的重要生活事件,適時送上祝福以維持關係。現在,生成式AI 讓這種關懷變得更容易,甚至能創作高度個人化的訊息,讓聯繫更加深刻。隨著科技發展,溝通方式從書信、明信片,進步到SMS(簡訊服務)、短影音,然而,不變的是人們渴望影響和感動他人的初心。 生成式AI 讓個人化溝通變得更簡單,無論是為特別場合量身訂製歌詞、創作畫作,還是撰寫溫暖的訊息,它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心意。 但即使如此,「何時」以及「何種場合」適合發送訊息仍然至關重要,而AI 也能在這方面提供協助,可以透過AI 擔任職場文化顧問、市場營銷專家,甚至是升學指導顧問,來提供適合的溝通策略與建議。 我記得《紐約時報》在ChatGPT-4 推出時,曾報導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醫生需要向摯友傳達一則困難的健康診斷消息,卻不確定該如何以最體貼的方式表達,於是向AI 尋求建議。這說明了AI 在輔助人類溝通上的潛力,特別是在情感與語境敏感的情境中。現在,我們甚至可以透過AI 根據對方的年齡、教育程度來調整溝通方式,這不僅能提升表達技巧,也能幫我們更有影響力地傳遞訊息。此外,AI 也正在逐步消弭語言障礙,使跨文化溝通變得更加順暢。 未來,AI 不僅是工具,更是專業顧問,能協助我們在各種情境下提供專業建議。因此,與AI合作的能力將成為一項關鍵技能。但與AI 共事並不意味著完全依賴它,就像與人類同事合作一樣,批判性思考和事實查證依然不可或缺。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必只依賴單一AI 服務, 運用像是微軟Copilot、Google Gemini、ChatGPT、Claude、Poe、Perplexity 等不同AI 平台,都可以交叉比對,確保我們獲得更全面的觀點,讓我們的表達與溝通更具影響力。 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前副院長,專長在人工智慧研究。…
川普綠色新政狂得有理
資源該由市場機制或政府管制分配,應源自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與皮古對如何達成柏拉圖最適(不計較平等或公平)理論之間的拉鋸,而相較當前全球訴諸合作管制的氣候行動,美國總統川普的氣候政策似乎是一種更偏重市場機制的作為。 對美國而言,最值得重視的氣候效應或許是房市淨值衝擊。畢竟總值達50 兆美元、近美國國內生產毛額2 倍的美國不動產,代表了3 分之2 美國人的核心利益夢想。如今洛杉磯野火所印證在未來30 年,美國可能因氣候風險遭受1.47 兆美元的價值減損。 這些衝擊將包括對全美住宅不動產供需基本面的影響、消費者保險及融資成本的提高、陽光州的不動產貶值及數以百萬計境內氣候移民的產生等,且這些負面影響也將呈現在對於總體經濟面的評估上。 由於川普是個氣候變遷懷疑論者,所以對他政策的理解,必須回到川普精簡政府、減少管制干預、國家與能源安全至上、經貿利益優先的基本架構上觀察。具體來說,其氣候政策包括以下5 點: 一 、 退出巴黎協定 :聯邦政府不再奉行國家自定減碳(NDC),也不再承擔財務出資的義務。 二 、 宣告國家進入能源緊急狀態 :加倍並加速化石燃料開發,包括在聯邦土地行使地役權,及必要時援用《國防採購法》開發私有土地及資源。 三 、 加速開發化石燃料的許可程序 :採行凌駕瀕危生物及極地保護法規的政策。最近日本就因應川普對等經貿與關稅政策的挑戰,似已決定參與開發阿拉斯加州的天然氣。 四 、 撤銷拜登的電動車政策目標及措施 :2030 年銷售新車須有一半電動車,且考慮給購車者7,500 美元稅賦減免優惠。 五 、 排除環境正義的考慮 :未來對新設施或排放的審查,將不再納入弱勢族群的特殊考慮。 “能跳脫政府補助的氣候行動或ESG,反而發展穩健,或許這正是川普期待的資源配置效率。” 再從ESG 面向拆解來看,E 的環境衝擊中, 川普強力支持化石燃料 、 中止許多清潔能源倡議 , 導致企業在長期經營模式的永續取捨上陷於不確定 。其次,放寬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則將惡化美國企業的排放並加速減損自然資源。此外,隨著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國際條約或組織,將導致國際減碳及控溫努力的退步,巴西及印尼甚至已表示考慮效法川普,這些皆是帶給國際政經環境的負面衝擊。 在S 的社會衝擊是 川普反對多元包容政策 , 將影響遵循主流 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 的企業經營思維 , 並波及後續全球金融 2.0 及綠色金融 3.0 的推動 。極端政策像是將性別女性認同者移送男監、取消對少數族群的保護等。其次,川普加速並強制遣返非法居留者的高密度政策作為,已造成社會不安且影響勞動市場供給。至於G 的治理衝擊,目前 川普廣泛的原則性鬆綁政策 , 像是制定 1 個新管制須鬆綁 10 個管制 , 也衝擊到永續治理原則的推動 , 並影響公司的可信與透明度 。 表面上,川普的政策似乎反科學且悖離主流,但探究其背景,顯然是源自能源緊急的邏輯,也正是這種美國憲政體制首見的全國性能源緊急宣告,讓他的行政權能極度擴張。 除了介入所有能源相關計畫,甚至可透過《國防生產法》加速能源生產、授權緊急採購、限制環境法規,或援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停止國外能源進口。換言之,能源緊急的主張,終將引發「ESG 投資是否屬於永續」的思辨,這或許更是問題重點所在。 藉由干預聯邦政府與ESG 的S 所強調DEI 方案的投入,導致DEI 的作為是否即等同永續受到根本性的挑戰,並逐漸在許多州的司法訴訟中被辯論。以2025 年1 月10 日德州地院的標竿訴訟為例:在美國航空為被告的集體訴訟中,指摘美國航空及相關被告,將員工退休基金投資於遵行ESG 策略的基金,違反了1974 年《僱員退休收入保障法》規定的忠誠受託責任。該案尚未終審,但已引發寒蟬效應。 國際趨勢上,2023 上半年的全球ESG 資產已占全球受託管理資產的7.9%,且其ETF 規模達5,000 億美元。但在分布上,顯然以歐洲為重,如前所述且美國的ESG 投資不特別積極,未來歐洲應會持續領先。 就目前國際4 兆美元的ESG 資產趨勢來看,川普的政策或許只能減緩在美國的成長,無法改變全球投資者對ESG 的支持。例如川普上次任期間,亞馬遜便嘗試在政府與利害關係方的要求之間取得平衡,持續擴大其永續報告。這種調和政策與市場需求的作為,將是面對未來4 年不確定的美國企業主要態度。 相較以歐盟綠色新政及綠色投資規則書為基準的國際ESG 規範及標準發展趨勢,美國的作法恐將影響其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當然其結果如何,仍必須取決於全球消費者及投資者的傾向了。 顯然在川普新任期,ESG 法規鬆綁 、 企業策略及全球趨勢這 3 者間的權衡將成重點 。而美國證監會對氣候風險揭露要求的強度、對企業反應的回應及對國際標準的評估,則是川普後續施政的基礎。 換言之,川普的氣候策略不如表面上呈現的顢頇與非理性,而是一種標準的右傾保守主義,也是以市場取代政府的再一次選擇。一如川普不積極干預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而是依賴股市機制來決定貨幣價值,這反而是信任獨立專業監理機制來支持市場機制的表現。因此,長期來看,能跳脫政府補助的氣候行動或ESG,反而才是能發展出穩定而健康的氣候行動者,或許這也正是川普期待的資源配置效率。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近年參與多項國際氣候會議,對碳權、碳稅和碳費等淨零議題熟悉。…
3位開創家的成功基因
最近,《寧夏璐66 號茶坊》邀請我上節目聊3 本書,分別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黃仁勳及張忠謀自傳。我花了不少時間把書讀完,想藉著這個專欄,談談讀這3 本書的心得。 首先,在當下這個時機點上,這3 本書有什麼共同點?我覺得,他們3 位都是新行業的開創者,蓋茲開啟PC 軟體行業,張忠謀創造晶圓代工時代,而黃仁勳則開拓了AI 新局。他們都在新趨勢開展前就做好充分準備,比別人更早投入,也持續堅持下來,才能如此成功 3 個人的成功故事有哪些不同?我認為,所有成功故事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背後的成長過程。3 位開創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不同的家庭背景,那些充滿奮鬥與掙扎的成長經歷,往往是傳記最吸引人的部分。 從3 個人的出生背景與生活環境來看,蓋茲的家庭環境應該是最好的。他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老師,他就讀的湖濱中學,是學費很貴的私立學校,學生都來自高收入的白人家庭。 黃仁勳的家庭出身很一般,父親是工程師,在台灣出生後,先搬到泰國,又移民美國。黃仁勳讀的學校專收需要管教的學生,他在那裡遇到各種霸凌,要掃廁所、洗餐盤,成長過程永遠伴隨著欺壓與歧視。 至於張忠謀的家境,應該介於2 人中間。他的父親在中國時曾擔任地方財政處長,但遇到戰亂,搬到香港又移民美國,在上海與香港時有傭人照顧,但父親到美國求職不順,後來落腳紐約開小雜貨店勉強維生,張忠謀讀書時要不斷打工賺生活費,例如打字2小時才能賺到一頓中餐。從這些描述來看,張忠謀可以算是家道中落類型。 不過,不管出身家境如何,3 人的成長過程,處處充滿驚奇,顯露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也是日後有所成就的關鍵。 例如蓋茲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從小就喜歡追根究柢,有強烈好勝心,像是打牌,一開始他打不贏外祖母,但他不斷研究了5 年,直到後來他學會算牌。 讀小學時為了做一份關於德拉瓦州的報告,他寫信給州政府,收集很多資料,做了一個400 年的年表,找上該州最大企業杜邦要來年報等資料,仔細分析,還得出它的董事都是男性的結論。最後他用木片做了報告封面,總共寫了177 頁,比其他同學只有10 幾頁要豐富很多。 秉持這種精神,後來蓋茲學寫程式,曾連續4 天沉浸在工作裡,沒洗澡也沒吃東西。再之後,全校200 多個學生要選課,校方一直搞不定,他幫學校寫出選課軟體,解決困擾多時的問題。 這種熱情投入的精神,在黃仁勳身上也看得到。黃仁勳青少年時期桌球打得很好,為了更方便練球,還會睡在俱樂部裡。黃仁勳最精采的故事,是他如何克服霸凌的環境,他10 歲時一起住的室友是個17 歲高中生,身上有刀疤、不識字,結果黃仁勳教他識字,得到的回報是學會伏地挺身,到今天,他每天睡前都要做100 個伏地挺身。 此外,這3 個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小都愛閱讀。張忠謀小時候身體差,家裡也只有一個小孩,有空就讀書,父母買給他一整個書架的兒童文庫,小學就讀完。蓋茲家裡也買了20 冊百科全書,他全部讀完後,還到圖書館找更多書來讀。 “就像黃仁勳說的,對自己期望太高的人,往往韌性也低,但韌性對於成功至關重要。” 至於黃仁勳,倒是沒有描述他小時候讀多少書,但是他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尤其是商業書籍都會認真閱讀。有次他與一位企管碩士畢業的主管提到訂價,但發現主管對訂價完全沒概念,不懂會計的他,卻在爭論中引經據典,因為他已讀過10 到15 本相關的書,把對方講到啞口無言。 敢於求助,也是鍛造韌性的一環 最後,主持人也問到這3 本傳記,有哪些部分適合父母跟孩子分享?我提到,蓋茲小學就與父母抗爭,後來找諮商師談,結果諮商師給蓋茲的建議是:「你會贏的」,也告訴他的父母:「放棄吧!他會贏的」。 蓋茲最後自己找到答案,不再把力氣用在反抗父母,開始為獨立生活做準備。蓋茲的故事,可以給很多父母參考,真的過不去時,一定要找外面的專業人士幫忙。國內近期發生創業團隊凶殺案,我想也可以作如是觀。 張忠謀在自傳中也提過,他曾因為在MIT 念書時,覺得打工很辛苦,去找一位中國教授聊,想獲得鼓勵慰藉,但沒想到那位長輩跟他說,學術界有2 類工作:一類是需要思想的,另一類是單調乏味,「你既沒有資格做第一類,就只能做第二類!」張忠謀說,他沒有得到慰藉,卻得到了「社會是冷酷的,自己要爭氣」的教訓。 我相信,張忠謀學到的教訓,也能給許多奉行愛的教育的父母參考。就像黃仁勳說的,對自己期望太高的人,往往韌性也低,他的人生充滿困難與逆境,但韌性對成功至關重要,或許這就是給父母親子參考最棒的故事了。 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節目與論壇主持人, 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企業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