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iews Monthly 遠見雜誌
No.466_Apr-25***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遠見雜誌》創立於1986年,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為讀者洞察趨勢、探索未來方向;致力普及國際知識、成為與世界趨勢同步的平台,是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遠見》內容包含:知名企業、人物獨家訪談、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文章精選、國際大師連線專訪、時事看時勢…等,全面提供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產業新知。
65歲正青春
「6 5 歲退休很可笑,我6 5 歲還在長青春痘呢!」這句20世紀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的名言,在超高齡趨勢下的21世紀愈來愈堪玩味。 伯恩斯終身實踐不退休的樂活哲學,曾以79歲高齡拿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還曾在87歲出版著作《如何活到100歲》分享養生祕訣。而後他真的活到1996年、滿100歲才畫下生命句點。 30年前,伯恩斯的百歲人生是舉世傳奇,當時台灣人平均壽命也尚未達75歲,但近30年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是全球第二快,壽命也拉長。在跨入超高齡社會的2025年,台灣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歲及9歲。 另一方面,雖然法定退休年齡、對老人的定義仍定錨在65歲,但事實上,許多民眾對年齡的定義已在翻轉。根據《遠見》此次封面系列的獨家調查,有過半數、約54.7%民眾認為「至少70歲以上」才算是老年人;其中有8.2%甚至認為80歲以上才稱得上老。 在問到退休後重返職場的意願與形式,僅14.2%表示退休後就不再考慮回職場,超過85%都願意以兼職、約聘或顧問形式,或者全職工作,持續活躍於職場與社會。 老有所「用」,活出想像力 《禮記》之〈禮運.大同篇〉揭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2500多年來一直深植人心,也被許多人奉為大同世界的願景。但如今,「養老送終」已經不是國人對老年的想像,反而希望自己在銀光歲月「老有所用」,持續發揮個人價值,並且丟棄框架、活出想像力可及的各種可能。 然而,老有所用並不容易,光是中高齡求職這一件事就難倒許多人。本刊調查發現,超過八成民眾表示自己或他人已經遇到了「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挑戰」,前兩大挑戰為中高齡者被認為跟不上新技術、工作環境或文化對中高齡者不友善。顯然,想要達成職場跨世代共融的「消齡化」願景,並非個人努力就可達成。 也因此,《遠見》長期關注高齡議題,歷年也製作多個相關議題的得獎報導,無不大力呼籲個人要提早準備,企業文化、社會環境與國家政策也要共同織就支持網絡。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遠見》4月號封面報導,揭櫫民間正開始一場場跨世代的跨界實驗,希望與國人一同探討職涯、社區、照護、科技與財務等五大面向的百歲共好解方。 「跨界不設框」的能量也迸發在本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的獲獎學校上。今年吸引全台各大專院校共67校215件參賽,報名件數較上屆成長25.7%,再度創下新高紀錄,本期特企將解析今年獲獎團隊的共好亮點。 65歲正青春,祝福大家都能像伯恩斯顛覆老年定義,活出百歲頑童的精采。…
解讀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拼圖
(一)晶片奇蹟,從不存在到無所不需 近年來天下文化出版了三本論述台灣半導體發展和全球晶片的重要著作,分別是2023年尹啟銘的《晶片對決》(見頁20)、2024年台積電創辦人的《張忠謀自傳》全集以及2025年史帝芬.維特(Stephen Witt)的《黃仁勳傳》(見《遠見》第464期封面故事)。每本書各有觀點和寫作重心。 張忠謀創辦人就在自傳下冊說到:「⋯⋯此書是我的自傳,不是台積電歷史。書中表達的觀點,是我的觀點。」而這一本由台灣半導體開拓者史欽泰、經濟學家陳添枝、文史作家吳淑敏三位作者合寫的《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可以說是完整了解台灣半導體,如何從零到成為全球最先進晶片生產地的重要拼圖。 事實上,半導體是一個70年前還不存在的產業,卻決定了今日世界科技進展的樣貌。無所不需的晶片,可說是21世紀的新石油,也變成了當前世界最依賴的稀缺資源。生產全球最多先進製程晶片的地方,剛好是在台灣,台灣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全球聚焦及必爭之地。 如同本書所言,2021年,台灣甚至被英國《經濟學人》稱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經過50年發展,台灣已獲得全球最先進半導體晶片的地位。2020年,台灣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台積電,生產了全球24%的半導體晶片,包括92%10奈米以下製程的先進晶片,台積電現在已成為全球的關鍵生產者,這種接近壟斷的地位也引起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過去半導體強國的緊張,紛紛提供誘因及補助,邀請台積電前往投資興建先進的晶圓廠。由於半導體在產業和軍事應用上的戰略重要性,台灣也被捲入了難以預測的美中科技爭奪戰之中。 (二)奮鬥50年,造就台灣護國群山 台灣今日之所以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晶片之島,皆是因為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一群深具遠見、為國家擘劃未來的財政首長及海外學成歸國的科技專才,全心投入創建屬於自己的產業和技術。經過50年的耕耘,才成就了今日台灣的護國群山 工研院正可扮演著當時台灣科技和產業大腦的角色,匯聚了這群有科技專長的人才,在艱困的時局和財政中,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地孕育了台灣半導體技術,並將科技產業化。所謂「時勢造英雄」,台灣半導體的英雄是一群人,憑藉他們50年前的遠見與耕耘,造就了今日台灣傲視全球的科技實力。 (三)三位精英,無私分享畢生智慧 本書資深作者史欽泰,即是50年前參與擘劃、開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和奠基者。 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的他,從1976年就加入工研院,擔任第一任實驗工廠廠長,從零耕耘當時還是高科技沙漠的台灣,並協助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從工研院移轉為私人企業,見證它們成為台灣的矽盾產業,但他卻選擇留在工研院,終身為打造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努力,可說是台灣半導體基業的幕後重要英雄。 另一位作者陳添枝博士,為台灣經濟和產業政策的擘畫者和推動者,曾任台灣經建會和國發會主委,他大學念的是電機,出國後轉念經濟,鑽研國際貿易,可說是經濟學家中少數專長產業、科技的學者。另一位作者吳淑敏則是資深的文史作家,曾在工研院任職26年,擔任工研院重要史料出版總主筆和創意總監,對於台灣科技發展的歷程有清晰而深刻的了解,寫過《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胡定華創新行傳》等書。 三人分別以參與者的視角、經濟學家的觀點、文史作家的學養,分析台灣如何從一個資源匱乏、技術落後、國際政治地位邊緣小島,在技術複雜、競爭激烈、政府干預嚴重的半導體產業中,取得全球領先地位。書中更從全球半導體發展的歷史軌跡,解析台灣政府50年前如何擘畫產業政策,抓住哪些關鍵思考與機會,才讓台灣半導體產業有機會成為今天推動世界科技發展的心臟。 當前台灣半導體的發展之路,再次面臨挑戰;但不同的是,今天我們已是大國爭相取得先進技術的晶片之島。如何面對這場大國博弈,守住關鍵技術和人才,台灣的業界及政界領袖應能從這本書中得到許多啟示。 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 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著2025.3.31天下文化出版…
尹啟銘:掌握關鍵時機,贏得晶片常勝贏家
天下文化於2023年3月出版的《晶片對決》,出版不久即創下銷售佳績,還很快地售出中國大陸簡體版與韓文版,讓這本書從台灣出發的半導體產業觀點與經驗,有機會受到國際重視。書中討論到半導體產業歷史脈絡與各國競合關係,若不是由過去策畫台灣產業和經濟藍圖的前經濟部長尹啟銘親自撰寫,是無法觸及這樣的深度與廣度。 尹先生自1985年轉到工業局後,一路升到局長,當中參與新興半導體產業及產業升級的轉型,並於2008年擔任經濟部部長,不僅深刻理解台灣科技產業發展,也親眼見證了國際晶片大國的長期競合。 從公職退下後,仍心繫中美貿易戰及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寫下《晶片對決》一書。希望藉由深入剖析半導體在全球與地區的發展過程、產業結構變遷、各國政府推動的政策、全球市場機會與競爭對手之間的興衰起伏等議題,以「台灣為優先」的觀點提供多面向思考,讓讀者清楚看見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角色,以及正面臨的產業危機,指引台灣如何在貿易戰與邊緣政治的動盪中守住領先優勢、抓住關鍵時機,成為晶片戰役中的常勝贏家。 晶片對決 尹啟銘/著2023.3.8天下文化出版 《從邊緣到核心》重要觀點 ● 只有當政府的干預是「強化」市場,而不是「取代」市場時,才能獲得成功。 ● 地緣政治並未終結全球化,但卻可能終結了自由貿易。無論用棒子或胡蘿蔔,干預顯然將降低全球生產的效率。 ● 地緣政治變化以後,台積電的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深化而非退化,原來以服務美國客戶為主的業務,顯然將增加日本和歐盟客戶的份量,產品也延展到如汽車晶片這樣的新領域。 ● 如果美國希望在未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中保持主導地位,就必須確保在商業應用中掌握足夠的價值,而不是掌握大規模的生產量。 ● 台積電和三星的是可以被取代的,就像當年日本DRAM製造商被三星取代一樣。如果以史為鑑,取代它們的候選者最有可能來自亞洲,而許多中國企業正耐心地排隊等候。 《晶片對決》重要觀點 ● 日本、美國想要找回失去的產業,歐盟要進入新的領域,大家都擠在製程技術2奈米以下環節,卻都沒去思考如何以具競爭力的環境支持投資企業。 ● 產業發展是生生不息往升級的方向走。昔日產業衰退,讓出的資源提供給更具生產力的產業使用,沒有一個國家擁有無窮的資源可霸占所有產業。 ● 沒有任何一個產業的供應鏈像半導體產業如此綿密複雜,供應鏈上的企業必須一方面做好供應鏈發生斷鏈的因應準備,另一方面共同維護供應鏈的正常運作。 ● 產業技術是會透過盡可能的管道一點一滴地外溢,讓後進者逐漸拉近技術的差距。換言之,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抗中保美」可能落得兩頭皆空。 ●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至今才只是進行的上半場,下半場要面對的挑戰更為險惡,尤其是美國的居心和手段。…
台灣會成為另一個烏克蘭嗎?
全世界識字的人,看電視的人,聽廣播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烏克蘭正在打仗的。 但是,烏克蘭與俄國從2022年2月14日開打以來,在戰場上一共傷亡多少人,可能一般讀者不清楚,這裡告訴一些數字: 2022年9月,俄羅斯國防部證實共有5937名俄羅斯士兵在戰爭中陣亡;截至2025年3月20日為止,烏克蘭軍隊的死亡人數超過13萬人,俄羅斯部隊傷亡人數則約90萬人。 以上這些數字是抽刀斷水,因為天天有變動,天天有增加;而且這數字只限於軍人,平民死傷尚不計在內,因為無法統計。 這情況很悲慘是不是?我們不願台灣變成烏克蘭是不是?那麼我們就必須有些認識,做些努力。譬如,賴清德總統在3月間,一句台灣與大陸是兩個國家的話,就招來大陸於3月17日開始對台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我們有沒有必要和有沒有實力與大陸做軍事對抗呢? 誰家孩子第一波傷亡 2003年11月3日,當時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肇敏在立法院報告說,「台灣獨立,中共一定動武」,若開戰,「國防部戰耗動員為12萬8000人」。所謂「戰耗動員」,就是戰爭第一波傷亡人數。 當時的總統陳水扁正規劃2006年制定新憲,2008年建立新國家,那麼2006到2008年之間要不要打仗?我在《聯合報》「感時篇」專欄裡問:「誰家孩子列在攻台第一波12萬傷亡名單上?」 這一篇文字有不少讀者反應,足以證明有很多人不願兩岸以戰爭解決問題。一位讀者更把文章自費影印一千份,分贈各方,希望為阻止殺戮盡一點力量。 從2003年到現在,20多年過去了,但兵凶戰危,似倍於往昔。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宗師。《孟子》一書,最令人難忘的是這一段: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這樣的話,孟子信誓旦旦,不僅說了一次,又如《孟子‧公孫丑上》「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這是何等襟懷。 台灣教育力行「去中國化」,中文典籍都不教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自毀長城」,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是不是愚蠢,將來,也許是不久的將來,就可以驗證。…
放下焦慮與壓力 快樂不必用錢買
《遠見雜誌》最近的調查,台灣有64%的人焦慮不安,有80%的人願意花錢買快樂,看到後我震驚了,現在這不是豐衣足食的年代嗎?怎麼有這麼多人惶惶不安?不是說金錢買不到快樂嗎?怎麼五個人中有四個人願意掏錢去買?這個社會是怎麼了? 再看下去,18到29歲這群還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竟有97%的人一週內有負面情緒,就是七天中至少有一天是不開心的。 原來我們的國民是這麼的不快樂,原來香港大學2024年那份青少年死亡原因報告竟然是真的:15歲以下的自殺率最高,女生4.2%,男生2.8%。 正在想我們的教育是哪裡出錯時,一個在國外醫院做臨床心理師的學生回校來看我,我就問她會怎麼處理壓力?她說先檢視壓力來源,評估自己能力,如果想要這份工作,就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行,就辭職,換一個能負荷的工作。取捨的原則是不賠上自己的健康,這跟40年前我學習時的原則還是一樣。 其實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只要是有意義的人生就一定有壓力,任何事情,只要超越自己能力,就是壓力。因此壓力是個很主觀的感覺,是自己的心態決定的,自己想做的事,廢寢忘食也甘之如飴,不想做的事,一分鐘也挨不下去。有沒有壓力是決定在自己的心態。 我問她:你會推薦用錢去買快樂嗎?她說可以呀,任何事情只要錢可以解決,就用錢去解決,金錢債比人情債好還。但是不可全靠錢去買,因為那是操之在人,人家不賣時怎麼辦?事情要操之在己才是根本。 缺乏文化及素養,人和物都會凋萎 快樂必須源自內心才能長久。很多人都誤會了「活在當下」的意思,每天當然都要好好過,但人生不可以沒有期待,因為預期會得到報酬時,大腦愉悅中心的伏隔核會釋放多巴胺出來,使我們迫不及待要去享受快樂,它甚至會驅使我們去承擔過度的風險來得到這個快樂。但是一旦真的得到後,伏隔核反而安靜了下來,也就是說,期待吃冰淇淋的快樂大於真正吃到冰淇淋。 現在的主流文化使年輕人太關注自己,要追求享樂,不可虧待自己,但是一旦人生缺少了目標和期待,享受後便會感到索然無味,日子就變成空虛苦悶難熬了。 現在的人們已經超過了富足的基準點,不但基本生存需求無慮,還能有能力去買快樂的東西和行為,但是沒有文化和素養,便不知該如何去支配或利用這些因科技帶來的額外時間和金錢,這是政府去中國化的後遺症,文化是根,沒有根,人和物都會凋萎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iPSC,細胞治療的DeepSeek時刻
在現象級大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有一段全球華人耳熟能詳的橋段:七色寶蓮重塑肉身。哪吒天雷劫火肆虐後的軀體千瘡百孔,而太乙真人掌中的七色寶蓮,卻成了哪吒肉身重鑄的奇蹟。 那麼,肉身重鑄的神話是否能成真?最近,一位我很尊重的投資圈大老在朋友圈說,他要「All in」iPSC(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原因在於,iPSC有望打開人類醫療的想像空間,乃至開啟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的DeepSeek時代。 只要取一塊皮膚或一滴血,提取細胞,進行細胞「重程式設計」,就能改造成多能幹細胞,再進一步培養分化成為各種身體細胞,例如心肌細胞、視網膜細胞、神經細胞等,最終有望培育出人體器官。 這不就是哪吒的肉身重鑄嗎?人類對生命再生的想像,本質是對突破生物局限的永恆渴望—從哪吒重塑肉身到如今的iPSC,皆是這一渴望在不同維度的投射。其實,人類早已發現胚胎幹細胞(ESC)的重要作用,胚胎幹細胞具有全能性,理論上可誘導分化為機體中所有種類的細胞。但胚胎幹細胞的局限在於:胚胎幹細胞需從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離獲取,這一過程涉及胚胎破壞,引發關於「生命起始」的倫理爭議。德國、義大利等多國甚至立法限制胚胎幹細胞研究,導致其應用範圍受限。 而iPSC的意義就在於「重程式設計」:透過將成熟體細胞(如皮膚細胞、血細胞)轉化為具有無限分化潛能的幹細胞。相較於胚胎幹細胞,iPSC繞過了倫理爭議,且因為是自體細胞,無免疫排斥風險,為再生醫學、疾病治療、藥物研發領域提供了無限的可行性和想像空間。 以赤子之心看世界,保有敬畏天地的修行意 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率先提出iPSC的概念。僅六年就於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他在頒獎典禮上致詞說:「這項驚世駭俗的發現,徹底顛覆了人類看待細胞分化和發育的傳統觀念,教科書從此被改寫。透過重程式設計人體細胞,科學家們已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癒創造出新的可能。」若再套用一個神話,可理解為iPSC是人類肉體的一場「鳳凰涅槃」。鳳凰每500年浴火重生,從灰燼中誕生新生命,此過程與iPSC技術清除細胞表觀遺傳記憶、重啟發育程式的機制高度相似。理論上,可修復任何損傷,替換為重新生長的正常組織,iPSC細胞技術使人類解鎖了再造身體組織乃至器官的新技能。 人類對於iPSC這種「自體細胞,逆天改命」的細胞治療技術底層邏輯,有著深層的共鳴和期待。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性遠遠落後於科學技術。」當人類掌握了改造生命的技術,也應形成與之匹配的生命價值觀。願我們在行走人間時,既懷揣著看世界的赤子心,亦保有敬畏天地的修行意。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首席投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