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No.1951_Apr-7-25***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今年邁入35年的里程碑,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經發行公信會(ABC)的稽核,發行量為全台第一。每期平均有費發行量為147,339 本(2009/1-2009/6)。 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除了關注台灣的新聞,《商業周刊》同時以強化全球的觀點、整合專業的分析與增進多元化的內容為目標,連結當地企業與世紀潮流。 *貼心提醒:因數位技術變遷,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請選購NO.1141(含)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
背叛的代價
「我買這台車時,馬斯克還沒瘋!」 這是歐美的車主,在特斯拉電動車後貼上的標示。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行徑,正讓他的鐵粉變成反對黨。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已經跌三成,即便三月底,川普釋出要調漲汽車業二五%關稅的新聞,看似對特斯拉有幫助,但也不代表大家會因為它相對便宜,就此埋單。 問題,到底出在哪?「《教父》電影裡的片段有答案」,副總主筆少強這期用了六頁的篇幅,剖析馬斯克如何觸碰現今品牌最忌諱的底線。 簡單的說,他拋棄人們當初愛上他的理由。眾人當初埋單特斯拉,為的不是一台車,還包含馬斯克的形象。因為他是保護地球的「環保鬥士」,推動自動駕駛的技術狂熱份子,與挑戰大車廠的理想主義者。 現在,他靠攏主張增加油氣開採的川普,向極右派傾斜,更像是為了利益不顧理想的打手,馬斯克親手把人們認同他的標籤撕掉。這讓他的支持者,寧願清倉賣掉特斯拉股票,也要劃清界線,單在德國,其銷量就驟減七六%。 理性上,人們不會跟錢過不去,事實是,消費者,更不會跟 感情作對。 去年,《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發表批評跨性別權利的言論時,粉絲會這麼反彈。原因也在於:大家是被她魔法世界中的包容想像所吸引,但她卻背叛了開放精神。 根據德勤(Deloitte)的數據顯示,六四%的Z世代表示願意為可持續且符合價值觀的品牌支付溢價。 人們更傾向用錢埋單價值觀,不是壞事。 曾經有人問我:AI來臨,它可以彙總更多資訊,人們為何還為媒體付費? 我的答案是,AI是好工具,但它不會為信仰的公平與進步價值而戰。 如果你做的事有意義,總會找到認同的人。 倘若有一天,你被拋棄了,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你自己先放棄所相信的事。 這次封面故事所提的主動式ETF,是新的投資商品,部分也正回應上述趨勢。它正讓人們可以用更低的門檻,有效率投資自己所想支持的領域與信念。 先釐清人們願意跟你在一起的情感價值是什麼吧!搞懂它,我認為比其他多數的事情都重要。…
既要慎始, 還要小步快跑?
這是一個經理人很容易陷入的迷思: 到底要慎始,還是要小步快跑? 在數位時代以前,你會聽到很多企業家說,他們的成功關鍵在於慎始。所以他們在進入一個市場、展開一個計畫之前,總要反覆思考,做完用戶與市場調查、風險與情境評估等各種周詳縝密的計畫後,才動手執行,因為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你也看到很多企業因為沒有慎始,盲目購併或投資,慘虧百、千億,甚至因此衰敗。 所以,吉姆.柯林斯說:「優秀的公司在做決定時,會先花時間思考,而不是急於行動」、「選擇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但是進入數位時代以後,你開始聽到許多新創企業家提倡:「做,就對了」、「小步快跑,不斷迭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做快錯快修正」。 這時候,你常看到的是,許多績優大企業因為行事嚴謹、追求完美、害怕失敗、決策太慢,而喪失創新先機,最終被新創企業打敗。 以超級行動力著稱的馬斯克就說:「如果你還沒有失敗,說明你的創新速度還不夠快。」 你開始迷惑,到底什麼時候該慢,什麼時候該快? 這個問題,貝佐斯在他的二○一五年股東信中,提供了很好的判斷準則。他將決策情境分成兩種。 Type 1決策,指那些具有深遠影響,且不可改變、不可逆者,他稱之為「單向門」決策。他說,這些決策必須有條不紊、謹慎、緩慢的進行,須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諮詢。但貝佐斯認為,「大多數決策不是這樣的,它們是可逆的,」這就屬於Type 2決策,他稱之為「雙向門」決策。 這種決策是可改變的,你可以重新打開門,回到原點,不必承受長期後果,這種決 策類型就應小步快跑。 懂得區分第一、第二類情境,是亞馬遜可以長期兼顧創新與成長的決策守則。他們在高成本、涉及核心價值與長期戰略的第一類決策,謹慎行事,但在快速變化、競爭激烈的產品開發、市場探索等第二類決策上,就小步快跑。 這守則看起來很簡單,但困難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那一種決策模式,我們常不自覺的,只使用一種模式;而經理人的慣性也容易讓組織固化在同一種決策模式上。 「隨著組織變大,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Type 2決策當成Type 1決策,這將導致行動緩慢,無法創新,」貝佐斯特別提醒。 而要避免「急事慢做,或緩事快做」的錯用,唯有不斷練習,覺察到自己的僵固,意識到情境的不同,才能靈活駕馭這兩種矛盾的決策模式。 (本專欄隔週刊登 )…
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
這是《我28歲,領世界級薪水》的作者曾韻如形容自己勇闖海外追夢的心情。 她年輕時,英文只考二十分, 是她的弱項, 可是在二十八歲那年,她成為東南亞獨角獸Grab的設計師,帶著不流利的英文,勇闖新加坡,到全是外國人的環境中求生存,最後成為首席設計師, 負責整個Grab的超級App第一版本設計,有了傲人的成就,並領到世界級的薪水。曾韻如形容這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從她「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開始。 當初她決定出國工作時,有去上海以及新加坡的機會。上海的工作風險較小,當時中國網路正蓬勃發展,也有很多同學首選上海,那是較熟悉且安全很多的選擇。而新加坡新創及產品設計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很少台灣人去,加上要用全英文工作,對語言能力不足的曾韻如而言,是一個風險高、變動大, 而且極不舒服的工作環境。 但是Grab是一個想解決東南亞六億人交通自由的公司,志向遠大,這工作可以影響許多國家的人民,也真正實現國際化的夢想,於是她挑戰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她這樣說。 接到Grab任用邀約時,曾韻如面臨抉擇,要選每月薪水多兩萬元現金呢?還是股票選擇權?大多數人都選現金,但曾韻如幾經思考,選擇了股票,原因是把公司的未來成長緊緊與自己的命運綁在一起,這也是讓自己處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況:誰知道這個選擇迎來Grab後來連續幾年大幅融資,從獨角獸變成十角獸,曾韻如擁有的股票價值也大增。 過了兩年,到二○一八年,Grab已朝穩定的大公司發展,曾韻如開始覺得無聊,於是尋找新公司,而不是留在舒適圈。她轉到一家日本公司Indeed,成為在新加坡 第一個設計團隊的成員。 但在日本公司,一切都慢慢來,讓習慣快節奏的曾韻如很不習慣,半年左右,她就再回到Grab,而且轉成管理職,負責許多跨國專案,不斷穿梭在新加坡、上海及東南亞各國。工作也由FinTech部門調到更大的組織,消費者端體驗部門,涵蓋外送、交通運輸及超級應用。 曾韻如不斷尋求挑戰,二○二四年她加入了全球第四大加密貨幣交易所OKX,擔任產品設計資深主管。 讀完曾韻如的書,我深刻體會「舒適圈」是每一個人職涯發展最大的陷阱。大家都在尋求工作穩定,但舒適圈會令人停在原地,不成長,也面臨生涯的瓶頸。 曾韻如不斷面對挑戰,尋求「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給了工作者最有價值的啟發。 部落格: feipengho.pixnet.net/blog 自慢粉絲團: www.facebook.com/hofeipeng…
以台積電之名,成就世界的台灣
台積電會不會變成「美積電」,是近來台灣人很關心的議題,不過近期與幾位台灣企業主對談,卻讓我看見了同一件事,在國際上的不同視角。 這次台積電赴美投資千億美元,站上了川普的白宮講台,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展現出來的既是資金實力,也是技術實力,可以說將台積電和台灣的全球能見度,都推向了新高。 如同年初DeepSeek竄起,帶起全球對中國AI實力的注目,台積電為台灣帶來的品牌效應,也已經開始發酵。 這就好像過往許多人會用「諾基亞的故鄉」來稱呼芬蘭;現在則有更多人會因為「台積電的故鄉」,認識台灣。 近期不只一位企業家告訴我,近來國際上有更多人主動與他們接觸,急迫的想認識台灣、接觸台灣,和台灣做生意。 台灣人眼中的這場危機,實 際上可能是最好的機會。 對台積電來說,當他們在牌桌上下了大注,不只相關供應鏈要加速跟上,可能就連賣便當的,都會想進來湊一腳。這是一個台積電槓桿全球資源的機會。 而當有一個足夠大的標的,吸引各方機會上門,藉台積電之名,台灣也將有機會借力使力,把這個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外溢到各行各業,特別是機器人、工業電腦等資通訊產業。 與此同時,這還會是一個台灣得以串聯世界人才,截長補短的好時機。 台灣的硬體向來很強、資金也豐沛,但一直沒能補上軟體這個缺口。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我們可以用低成本,製造出靈活的機器人手和腳,卻少了最關鍵的大腦。 而現在,我們可以不必從無到有去開發,因為這個「大腦」,別人已經做好,市場上有很多選擇,買進來就可以。 軟體是一個贏者全拿的世界,意思是,即便是市場上第二、三、四名的輸家,品質和實力其實都不差,卻未必能長久經營下去。而台灣企業藉由台積電的品牌力、影響力,將比過去更有機會坐上談判桌,透過投資購併,快速補上台灣的軟體實力,進而透過軟硬整合,創造出更大價值。 而且買進來的,將不會只是軟體,更是人才。人,同樣也是台灣所缺少,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越來越稀缺的關鍵資源。 完美的劇本是,資金豐沛的台灣硬體廠商,乘勢藉由購併,快速補上軟體實力,並以此機會,納入矽谷的台灣軟體人才庫,於是將全世界的人才串聯起來,真正成為一個世界的台灣,並且會是一個不只有半導體產業的台灣。 (本專欄由簡立峰、卞志祥、林冠羣、唐鳳輪值,整理●何佩珊)…
別再留戀科技股 二○二五你該增持這種股票
如何為二○二五年布局?在上次專欄中,我詳細分析了今年可能是由歐洲領漲、行情驚人的一年。要把握這波漲勢,就得明智布局。 無論何時何地,管理投資組合的第一步,就是使用基準指數,這點毫無例外!基準指數泛指大型、廣泛的市值加權指數,企業市值越高,權重越大。這與採用「價格加權」,僅根據股價加權的美國道瓊和日經指數不同。 台灣加權指數和MSCI台灣指數雖採市值加權,但屬窄基指數。較廣泛的基準指數能最大化投資機會並分散風險。例如,MSCI全球指數(ACWI)涵蓋了包括台灣在內的二十三個已開發市場與二十四個新興市場中的二千六百多家公司。以此為投資藍圖,分析其組成要素,如產業占比、國家權重、投資風格等,以及這些要素的交互影響。 應適度布局歐股、減持美股 台灣僅占ACWI的一.九%,比重很小。亞太區含日本占一六%,歐洲占一五%,美國則高達六四%,其餘主要來自加拿大、中東及拉丁美洲。以這些權重為基線,再根據你的預測調整。即使今年可能由歐股領漲,根據分散投資原則,仍應持有相當比例的非歐洲股票。切記,你我都可能判斷錯誤。過度偏離基準會增加投資風險。因此,建議適度增持歐股,減持美股,但不宜過度激進。 如何在這些地區中選股是關鍵。美股在二三年和二四年報酬領先,主因是科技和類科技的通訊服務板塊的大型成長股占美股總市值的三八%,遠超過其他市場的一六%。這些類股強勢推升了美股與台股報酬;相較之下,它們在歐洲僅占不到九%,缺乏強勁動能。 歐洲除奢侈品產業外,成長股相對稀少。但二四年隨著消費者縮減支出,奢侈品股表現欠佳,尤其是亞洲與中國市場。當二四年全球股市整體報酬為二五.五%時,奢侈品類股卻下跌了三.三%,再加上欠缺大型科技成長股,導致歐股在過去兩年大幅落後,二三和二四年的總回報率僅三○.四%,反觀美股則飆升了六八.一%。 “當歐洲市場與價值股領先全球時,價值股在美股,也會表現突出。” 費雪投資創辦人 肯恩.費雪(Ken Fisher) 在歐股領先之際,其主導的產業與投資風格應會大放異彩。歐洲以價值股為主,這些週期性企業的表現會隨著景氣循環的預期波動,而非跟著長期趨勢。金融與工業類股是進攻型價值投資主力,占歐洲總市值的三九%。此外,價值股也分散在非必需消費品(如汽車股)與醫療保健業,可將這些類股納入你的進攻型價值投資布局。 以科技股為主的台股,進攻型價值股有限。金融股僅占市值的一一%,工業股占七%,汽車與醫療保健各約一%。因此,不妨關注以價值股為主的歐洲股市。可從英國開始布局,其金融業占比高,僅銀行業就占一五%;西班牙、義大利與法國也有許多投資機會。 汽車股方面,可考慮德、義、法,它們都有大量汽車股。工業股占歐洲市值的一八%,其中以 德國、瑞典、英國和法國最多。 日股、港股有三大產業撐腰 醫療保健業雖有進攻型價值股,但非絕對。醫療器材和製藥公司就可能偏向成長型。建議慎選可聚焦在瑞士、英國、丹麥和 法國的大型醫療保健龍頭企業。 金融與工業類股是 進攻型價值投資主力, 占歐洲總市值 39 % 這套布局也適用於美股。當歐股與價值股領先全球時,價值股在美股也會表現突出。這曾出現在二○○○年代中期的牛市,二○一二年歐元區擺脫主權債務危機後的短暫領先期,現在又再次發生! 截至三月十日,歐股今年以來已上漲一三.五%,大幅領先ACWI的負○.五%與台股的負二.四%;美股則下跌四.三%,其中價值股上漲二.五%,成長股下跌一○.二%,科技股跌幅更大。 無論在哪個市場,都應減持科技股與成長股,增持價值股。在歐洲表現亮眼的類股,預期在全球市場也將表現不俗。日股擁有大量汽車與工業類股,而香港股市大約一半市值來自金融業。 然而,價值股也有分很多種。民生必需品與公用事業屬於防禦型板塊,在牛市時可能表現落後。能源與原物料類股也可能落後,雖是價值股主力,但其表現與油價及大宗商品價格高度連動。在供給充足、全球需求成長放緩的情況下,可能對這些板塊形成阻力。因此,可適度持有以防市場出現意外,但主力仍應聚焦在進攻型價值股,才能抓住二○二五年的大好行情。 (費雪為價值投資大師,他為台灣讀者撰寫的專欄獨家刊載於商周,每月見刊一次 編輯●王茜穎)…
為國防、太空生意捨新聞自由?貝佐斯轉挺川讓《華郵》大變色
《金融時報》記者群 二○一九年十月,亞馬遜(Amazon)起訴五角大廈,聲稱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因對《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華郵)及其所有者貝佐斯(Jeff Bezos)的敵意,而阻止公司獲得一項價值一百億美元的雲端服務合約;而川普則曾嘲諷貝佐斯為「傑夫白痴」(Jeff Bozo)。 但在過去一年,他們兩人的關係發生了戲劇性轉變——此前,貝佐斯曾批評川普是「對民主的威脅」。但在今年川普就職典禮當天,他與其他科技億萬富翁一起,恭敬的站在川普宣誓就職的現場。 這場由亞馬遜捐贈一百萬美元支持的儀式,在其旗下的串流平台Prime Video上直播, 該平台還以幾乎是競爭對手迪士尼出價三倍的四千萬美元,買下第一夫人梅蘭妮亞(Melania Trump)的紀錄片。知情人士透露,其中約二千八百萬美元將直接進入梅蘭妮亞的口袋。 播川普節目、撤銷對賀錦麗背書 亞馬遜最近還在Prime Video上播放川普的真人秀節目《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的舊劇集,做為另一種送錢送奉承的方式。在華郵裡,貝佐斯撤銷了社論版對賀錦麗(Kamala Harris) 的背書, 並命令其社論版只發表關於「個人自由和自由市場」的文章。 根據六位曾在亞馬遜、藍色起源(Blue Origin)和華郵與貝佐斯密切合作過的人士說法,這些決定是他對川普策略明顯轉變的一部分。這些人描繪出一幅精明資本家的畫像,這位科技巨頭做出務實的盤算,來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 他們認為,這位億萬富翁對川普有一定程度的恐懼,同時對拜登政府期間,民主黨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妖魔化」感到不滿。 幾位人士均指出,分水嶺是亞馬遜失去價值一百億美元的聯合國防基礎架構計畫(Jedi)合約時,「當時有個笑話說,貝佐斯買華郵不是花了二億五千萬美元,而是花了一百億美元,」該報前主編巴倫(Marty Baron)告訴《金融時報》。對亞馬遜創辦人來說,川普的二次執政存在巨大財務風險,他的商業利益容易受華盛頓稅收和關稅辯論的影響,且其公司持有數百億美元涉及國家安全和太空領域的政府合約。 藍色起源的未來可能是貝佐斯最關注的焦點。這家致力於實現太空旅行的公司是他的熱情所在,它經常與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一同競爭美國政府合約。該公司在一月成功將重型火箭發射入軌,並贏得合約,協助人類於二○二九年登月。 旗下藍色起源仍大幅落後SpaceX 然而,在與馬斯克的競爭中,該公司仍遠遠落後。 總統大選結束幾週後,馬斯克在X平台上發帖稱貝佐斯「告訴所有人川普肯定會輸,所以他們應該賣掉所有特斯拉和SpaceX股票」,迫使後者回應這是「百分之百不實」。 一位長期顧問警告:「他最關心藍色起源。如果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和最有權力的政治家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成為太空領域重要玩家的機會可能會被摧毀。」 在華郵的新聞編輯室,貝佐斯的政治轉變無異於創傷。他於二○一三年以二億五千萬美元收購華郵,此前屬於擁有該報八十年之久的格雷厄姆家族。在貝佐斯領導下,該報最初獲得了重振。該媒體通過深入報導川普的崛起和總統任期,吸引了數百萬訂閱者。 貝佐斯親自參與川普時期華郵的品牌重塑,甚至在二○一六年選擇了該報的新行銷口號:「民主死於黑暗」。但華郵難以保持它在第一屆川普政府期間取得的商業成功,目前遠遠落後於其最大競爭對手《紐約時報》,其觀眾群不斷縮小,財務損失不斷擴大。 「他是一個高度理性的人。我認為他能夠接受每年虧損兩千萬美元。但當虧損達到每年一億美元時,我不確定他對此的接受程度會如何,」一位曾與貝佐斯密切共事的前高管表示。 干預社論行動,引發記者反彈 這種商業上的掙扎,發生在亞馬遜創始人與川普走近並開始干預社論版的同時,進一步打擊了整份報紙的士氣,造成至少十幾名資深記者離職。 “許多人認為貝佐斯對華郵的控制,與他的其他企業所獲得的商業利益之間存在直接聯繫。 ” 曾在華郵工作了五十年的普立茲獎得主馬拉尼斯(David Maraniss)放話,在貝佐斯擔任老闆期間「永遠不會」為該報撰稿。他向《金融時報》表示,報社當前的氣氛是「可怕、焦慮、不確定、憤怒、失落」。許多人認為貝佐斯對華郵的控制,與他的其他企業所獲得的商業利益之間存在直接聯繫。在他撤銷社論版對賀錦麗的背書幾小時後,藍色起源執行長林普(DavidLimp)在德州的一個集會上會見了川普。華郵前特約編輯卡根(RobertKagan)批評這次會面是一種「交換條件」。 在最新的爭執中, 該報資深記者馬庫斯(Ruth Marcus)日前辭職, 聲稱執行長路易斯(Sir WillLewis)刪除了她撰寫的批評貝佐斯重組社論版的專欄。「我加入的華郵,我曾經喜愛的那個,不是我離開的這個華郵,」馬庫斯說。 一月,超過四百名華郵記者簽署了一封信,懇請貝佐斯與他們會面討論他們的憂慮。他沒有回應。 「他已經將組織引向某個方向,並似乎決心這樣做,不管出於什麼他尚未充分解釋的原因,」巴倫說,並補充道自己沒有嘗試聯繫貝佐斯來表達反對意見。「簡單的說,我不認為他在乎我的想法。」 重點摘要: 貝佐斯、川普從互槓到合作 貝佐斯立場大轉變,從批評川普是「對民主的威脅」到捐贈川普就職典禮百萬美元。 立場轉向背後的經濟考量 貝佐斯的立場轉變,被認為與亞馬遜及藍色起源的商業利益有關。 華郵損失擴大,落後《紐時》 華郵難以保持在第1 屆川普政府期間取得的商業成功,面臨觀眾群縮小、財務惡化。…